芙蓉阁
你的位置:芙蓉阁 > 新闻动态 >
王树声嘲笑罗炳辉:你怎好意思当军团长,我换成你,干脆当个营长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8:34    点击次数:84

1946年6月21号,山东军区的二把手,罗炳辉将军离世了,那时候他还不到50岁,只有49岁。

听到那消息,王树眼泪哗哗地流,他跟旁边的人说:“老罗走得真是太急了,我还有句对不起没跟他说呢。”

在我军的将领队伍里,王树声那可是个冲锋陷阵的猛将,要不他咋能当上开国大将呢。

王树声将军的火爆脾气,在我军里那可是相当有名。老话说得好,“仁慈的人带不了兵”,战场上勇猛的将领,往往脾气都不小。

他这脾气,跟王近山和钟伟有得一比,而且说起来,比他们俩还要更冲一些。

王树声性情直率,对人对事态度明确。在革命时期,为了大局,他忍痛做出决定,亲手处置了自己的亲人——舅公。

跟同志和战友相处时,他有时情绪会上来,一不留神就容易发火,甚至到了要掏枪的地步。

在鄂豫皖苏区那会儿,王树声看中了秦忠这位同志,提拔他从排长一跃成为营长。

那人怕自己干不好,就拒绝了。王树声看他这样,心里特别着急上火,气得猛地一拍桌子,还把手枪给摔了。

不过,要是说王树声打趣罗炳辉,不少人会觉得这像是“张飞战岳飞”,总觉得他们俩好像没啥碰面的机会。

王树声老家在湖北麻城,而罗炳辉呢,他是云南彝良出身的人。

说起来年龄,罗炳辉是1897年出生的,他比那个人足足大了8岁呢。

罗炳辉家里头穷,上不起学,只能出去给人干活。他做过木匠的活儿,也干过伙夫和马夫的差事,这一路走来,没少受那些坏人的气。

18岁那会儿,他觉得世间太多不公平的事,心里气不过,就走了好几百里路去加入了滇军。

王树声小时候家里条件挺好的,他爹有不少田地,勉强能算个当地的小地主。所以,他有机会接受挺好的教育,还念完了高年级的小学。

在那个年代的农村,这样的学识水平,真的是非常出众,算是难得一见的人才。

当罗炳辉长途跋涉上百里路,只为拿起枪去当兵的时候,18岁的王树声已经完成了学业,回到了他的家乡麻城。他站在小学的讲台上,手握教鞭,成为了一名校长。

罗炳辉一入伍,就成了唐继尧麾下的一名士兵。

他特别能吃苦,打起仗来也很勇猛,所以很快就显现出来了,被上司看重,做了唐继尧的贴身侍卫。没过多久,他又升为了副官。

1921年的时候,唐继尧和滇军里的顾品珍、叶荃斗来斗去,最后输了,没办法只好跑到香港躲起来,罗炳辉也跟着他一块儿去了。

刚踏入这繁华世界,唐继尧就过上了大手大脚、奢侈享乐的日子,简直像活在梦里一样,这让罗炳辉突然清醒过来。

早些时候,唐继尧也喊得响当当,讲他们打仗是为了帮穷人翻身。可如今他们真面目露出来了,原来那些漂亮话全是糊弄人的。

罗炳辉觉得上司太让人失望了,于是,他下定决心,干脆离开了香港。

1927年那会儿,罗炳辉在南昌碰见了朱德。朱德以前可是滇军里的大官,但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罗炳辉跟他一聊,心里头豁然开朗,觉得找到了方向,从那以后,他就决定跟着革命的路子走了。

不过由于各种情况,罗炳辉直到1929年7月份才正式入了党,并且在赣西发动了武装起义,当上了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的团长。打那以后,罗炳辉就成了咱们队伍里的一员猛将,为赣西革命根据地的稳固和发展出了不少大力。

说起来,罗炳辉投身革命的路子那真是既不容易,又挺带劲儿的,充满了不少波折和传奇故事。

说起来,王树声走上革命这条路,还真是挺顺畅的。

他在当老师期间,了解到了马列主义的思想,然后在1926年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途。

1927年春天,蒋介石变了心,背叛了革命。到了那年6月,王树声就带着农民武装,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回击。

那年11月份,王树声参加了大名鼎鼎的“黄麻起义”,从那以后,他就成了人民军队大家庭的一员。他担任了工农革命军第7军第1队的党代表,踏上了军事斗争的道路,一步步成长,最终变成了一颗耀眼的军事明星。

他俩都是红军里的将领,不过打仗的地方不一样。王树声呢,他是在鄂豫皖那块根据地,跟着张国焘和徐向前一起打仗,他属于红四方面军的。

在江西瑞金的革命地盘上,罗炳辉是红一方面军的一员大将。他跟着毛主席和朱老总,一起对抗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,努力打破他们的“围剿”计划。

长征那会儿,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走的可不是一条路。

之后,王树声当上了西路军的将领,他和马家军在天山走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。

这时,罗炳辉正在延安待着。

抗战一打响,罗炳辉就跟着叶挺去了皖南,他加入了新四军,当上了将领,负责指挥新四军第五支队。

王树声带领的西路军在祁连山吃了败仗,他只好打扮成乞丐,一路讨饭回到了延安。到了延安后,他参加了抗日军政大学的第三期学习。

1938年春天,4月份的时候,王树声接过了晋冀豫军区的担子,当上了副司令员,还代理过一段时间的司令员。他就这样成了刘伯承、邓小平将军麾下的一员猛将。

打仗那会儿,解放战争一打响,王树声就带着队伍往南去了桐柏山。在那儿,他们跟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5师碰头了,两支队伍一合计,就联手成立了中原军区。

他当上了副司令员,还兼管第一纵队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的活儿,在中原那块地和国民党的军队拼死战斗。

解放战一打响,罗炳辉就到了山东那块儿,当上了山东军区的第二副司令,还兼着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的职位。到了1946年6月21号,罗炳辉将军因为太过劳累,脑出血不幸去世了。

总的来说,这两位都是我军非常棒的将领,不过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,从没在同一个部队共事过,也没啥交集,所以更谈不上有啥恩怨情仇了。

那这么说来,王树声怎么可能有机会去嘲笑自己呢?

这事儿啊,得从两大方面军在懋功碰头那会儿讲起。

1935年6月份,中央红军跟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这个地方,完成了他们意义重大的一次碰头。

两支大军在敌人的重重包围和追击下,吃了不少亏,情况十分危急。就在这时,它们碰头了,合并在一起后,实力大增,这可真是个大好事,值得好好庆祝一番。

但接下来的事情,真的让人没想到。

相聚那一刻,红四方面军可谓兵精粮足,人数达到了8万多,个个精神抖擞,状态好得很。

红一军团原本有9万将士,但现在只剩下不到两万人了。他们既没有粮食吃,又缺少枪支弹药,战士们的脸色都不好看,营养不良,军装也是破破烂烂,到处都是补丁。

不过,红一方面军的头儿毛泽东,他是咱们党中央的大当家,按级别来算,张国焘得听他的。

看到这种状况,张国焘心里觉得憋屈,总认为自己才智出众,理应成为咱们党的领头人。

他欲望变大,心里有了不该有的念头。

张国焘的一些错误念头,慢慢地也让红四方面军的一些将领受到了影响。他们在不清楚真相的情况下,做出了一些冲动的行为。

说起那些将领,有个挺出名的叫何畏。他啊,在张国焘的鼓动下,两军汇合后,竟然掏出枪来,威胁红一方面军的领导。

王树声,他是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还兼着军长,他并没有做出什么过头的事情,可还是受到了不好的影响。

王树声虽然打仗勇猛,但在政治上不太敏锐,有时分不清对错,结果做了一些错事。

两支队伍汇合后,毛主席的同乡彭绍辉被安排去了红四方面军的第30军,做了那里的参谋长。

他到了那边,得知张国焘说了些不对头的话,做了些不对的事,就赶紧给党中央写了封信,说了说自己对张国焘的不满。

张国焘不知从哪儿得了消息,把彭绍辉叫到跟前,气呼呼地说:“你咋背后告我状呢?”

彭绍辉澄清道:“我这是摆在明面上的,可不是背后嘀咕人。”

那会儿,王树声就在旁边站着,瞧见彭绍辉说话那股子硬气,觉得他这样不太像一个下级该有的态度,心里头很不高兴。于是,他走上前去,一把掏出枪,直接顶在了彭绍辉的身上。

朱德见状,赶紧冲上前去拦着,这才没让事儿闹大。

王树声对红一方面军的9军团军团长罗炳辉,也是一点不含糊。

他一看,便笑话对方:“你手下就这么小猫两三只,也好意思叫自己军团长?要换了我,直接就说自己是营长算了!”

之后,张国焘背叛了中央,擅自决定往南走,王树声当时被误导了,也跟着他一起行动。

开始那会儿,四方面军往南打,进展特别顺利,简直是一路畅通无阻,把杨森和刘湘的川军打得节节败退,毫无招架之力。

这时候,红四方面军的一些领导,像张国焘他们,可能有点得意过头了,喊出了一个挺响亮的口号:“一路打到成都,吃上那的大米,再在那里欢欢喜喜过大年。”

但他却忽略了,早先川军其实是在四川以外的地方打仗,他们跟红军交手,更多是为了敷衍蒋介石,并非真的豁出命去拼。

要是红军真打算打进四川,那四川的军阀可就真没地儿躲了。毕竟,四川可是他们的老窝,一旦失守,就相当于没了根,到时候蒋介石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他们一锅端了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四川的那些军阀们肯定会豁出去,拼个你死我活。

所以,到了1935年11月,红四方面军在进四川的百丈关那儿,跟川军打起了硬仗,他们真是豁出命来阻拦我们。

一听百丈关这名字,就知道那地方地形特别险峻,好守不好攻,一个人把着关隘,万人也难闯过。

这是一场硬仗,光有压倒性的兵力还不够,要是没了重火力支援,那再多的士兵也只会白白牺牲。

张国焘一时被胜利冲得晕头转向,连最基本的军事道理都抛到了脑后,非要硬闯百丈关不可。结果呢,碰上了川军死命的抵挡,吃了大亏。

更糟糕的是,蒋介石手下的中央部队也加入了战局,还出动了飞机和大炮来帮忙。

结果,这场战斗变成了场残酷的大屠杀。

七天七夜的激战过后,好多红军战士牺牲在了战场上。红军虽然打死了敌军四万人,但自己也失去了四万勇士。

百丈关一战,对张国焘来说是个大败笔,就像他的滑铁卢一样,同时也给红四方面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,成了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。

打完这仗,红四方面军伤亡惨重,实力大减,战士们的情绪也很低落。

严酷的事实证明了毛主席早先讲过的一句话——“往南走,是条走不通的路”。

很多人明白过来,毛主席真是有远见卓识,只有紧跟着党中央的步伐,我们才能屡战屡胜,才能确保一路走得对、走得稳。

这些人里头,有总指挥徐向前,还有副总指挥王树声。

军心所向不可挡,张国焘这时满心懊悔,只能无奈调转方向,让红四方面军朝北进发,去找红一方面军会合。

历经三次艰难穿越草地后,两大主力红军部队终于又一次胜利会合了。

西路军在祁连山吃了败仗,王树声历经艰险,好不容易逃到了延安。到了那儿,组织上安排他去抗大继续深造学习。

王树声经历了好些磨难后,整个人变得稳重多了,再也不像以前那般冲动浮躁。

王树声因为西征没能成功,所以他的前途也受了点儿影响。从打鬼子那时候起,一直到解放战争,他很少能稳稳当当当个一把手(就两次,一回是鄂豫军区的司令员,一回是中原军区的司令员,可那都是临时顶顶,没多久就换人了)。

举个例子,1938年那会儿,他当上了晋冀豫军区的副司令员;到了1940年,又转任太行军区的副司令员。

1945年,他在中原军区当上了副司令员;到了1949年5月,他又转任湖北军区的副司令员。

王树声确实是个急脾气,不过你别看他外表挺严肃,其实心里头挺柔软的。

1947年春天时,王树声因为得了重病,只能到山东解放区去瞧病。在动身前,他反复跟刘昌毅、罗厚福、张才千这些副司令员说:“你们可得把队伍给我带好了啊。”

刘昌毅一个劲儿地点头,说:“司令员,您好好养病,您说的话我都记着呢。”

突然间,王树声情感涌上心头,他紧紧握住刘昌毅的手,眼眶泛红地说:“我真的感觉很对不起大家。”

这么说吧,他之所以会发脾气,多数时候是因为对党特别忠诚,这算是小缺点,但组织心里是有数的。

其实,我那时对罗炳辉将军的不敬,完全是因为脑袋一时不清醒。

1955年,他被授予开国大将的称号,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他过去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。

《王树声纪念册》(精装版),是由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精心编纂,并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。这本书汇集了关于王树声将军的许多珍贵记忆和资料。